网上炒股配资平台
国庆档的欢乐和眼泪,都是《浪浪人生》给的。
作为一个上班多年的“毒妇”,没想到我居然对一部电影缴械投降了。
当我走出影厅,笑得已经没了力气,眼眶却还湿润着,心里早就软成一团。
其实期待《浪浪人生》已经很久了;
电影取材自蔡崇达的畅销书《皮囊》。
如果你问我,这个假期,哪部电影能让全家人卸下防备,一起欢笑,一起感动;
那一定是《浪浪人生》。
它能让不同年龄的观众在同一个空间里产生不同的情绪,各有各的共鸣。
影片中的一家人,仿佛我们每个普通家庭的缩影;
在“不完美却真实”的爱中,给予全家人一场开怀的精神旅行。
说实话,在这个被各种宏大题材填满的国庆档,《浪浪人生》显得如此珍贵;
它绝对值得你带着家人一起,找回属于每个人的“浪浪人生”。
让人笑比让人哭更难。
我其实很难在文艺作品中获得快乐了;
不是网络段子的生硬堆砌,就是强行靠表演咯吱你笑,索然无味,看完苹果肌都纹丝不动。
但《浪浪人生》的笑点就像从咱生活里扒出来的一样,堪称点笑穴高手,招招无敌,一家人都癫出花了。
曾经叱咤风云的“江湖大哥”,改坐轮椅了。
看医生治病,没打针没吃药就先行上大礼了。
一家人按偏方给爹治病,直接把亲爹往火盆上推。
好心女儿怒学针灸,不仅扎错穴位,还给亲爹整成刺猬;
麻了,你扎你也麻。
一家老小,上到快九十岁的阿太,下到还上学的弟弟,被警察局一窝端,主打个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。顺道儿还拍上“纯狱风”全家福了,太癫了。
每个好学生的身边,一定有个中二好兄弟。
你是我兄弟,但你爹是我大哥,江湖规矩各论各的。
范丞丞和付航这俩人凑一起,就让人想笑,卧龙凤雏没跑了。
想赚钱?兄弟帮你!
书中自有黄金屋,一个拦路揽客,一个写定制情书。我愿称之为AKA知识就是金钱CP。
除了笑点爆棚,《浪浪人生》的每个人物角色刻画得还都很细腻。
其实很多电影都存在一个问题,主角光环闪耀,配角纯当背景板,配角必须为主角的成长让路,情感转折靠配角的牺牲来推动,这是咱们常见的“主角中心制”。
但《浪浪人生》更像一艘锣鼓喧天、众人齐心的龙舟,它摒弃了“高光主角+工具配角”的简易叙事,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叙事支点和情感坐标。
它成了一幅人间浮世绘,在这艘“龙舟”上,每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桨。
执拗的父亲黄荣发即使重病缠身,也不会忘记“不要因为害怕风浪,就不敢出海”的信仰,在一次次和命运角力后,依旧不会沉没自己的尊严。
沉默寡言的“狠人”母亲淬炼出“死不牛逼,能撑下去才牛逼”,像一句闷雷砸在生活的裂缝上。是的,这正是大多数人生存的质地。活着,有时候不是高歌猛进,而是闷声不响地“撑”,这种“撑”不是麻木,也不是在歌颂壮烈的牺牲,只是一个家庭日复一日的运转,定义了“活着”的韧性。
看尽世事的阿太,像这艘家庭龙舟上的智者,她轻描淡写地说“肉体是拿来用的,不是拿来供的”。我们太习惯把身体当作庙堂里的神像,似乎总在小心翼翼地供奉着这肉身,怕磕碰,怕磨损。但这肉身不是易碎品,它可以是刀刃,是船桨,它会旧,会伤,会痛,但也正是在使用中,才能迸发出生命的光泽。
姐姐说“又想哭又想笑,这就是家人要有的样子”,这是关于“家”最为纯粹质朴的表达。家,从来不是完美无缺的乌托邦,它不提供永恒的避风港,家是眼泪和笑声交织的江湖,它不完美却鲜活,它不宏大却具体。
还有四叔和儿子阿小心里不灭的“江湖”信仰,是我觉得《浪浪人生》里很浪漫的一笔。现实粗粝,江湖遥远,他们却依然坚信着某种快意恩仇的准则,坚信“义气”二字尚未过时。你可以调侃他们幼稚、天真、至死是少年,但这种久违的天真,也是世俗规则之外珍贵的精神旷野。
影片中没有塑造一个完美的英雄,没有为我们提供遥不可及的答案。
而是让我们看到一群平凡的普通人,他们各有各的脆弱、局限、伤痕,生活从未许诺他们坦途,但他们依旧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拒绝沉沦、拒绝服从。
也正是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,一次次看似微小的“不信命”,共同为“信自己”写下了生命的重量。
为什么说这是一部极其适合全家人一起看的电影呢?
因为它最让我动容的地方,是悄然揭示了一个关于“家”的真相。
东亚人关于“家”的情绪总是复杂;
一面把它称为港湾,一面“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”等词条又频频登上热搜。
我总在拧巴时思考:到底“家”的本质是什么?
《浪浪人生》似乎给了我答案。
“家”是岁月静好下的粗茶淡饭、欢声笑语吗?
可以是。
但“家”更特别的地方是:当风浪来袭时,总有人默默为你压住船舱。
这部电影中的“家”,没有神话。
固执的父亲会闯祸,无奈的母亲会叹息,儿子面临着梦想能否落地的迷茫,女儿会在爱情里摔跤……
生活的风浪无差别地拍打进每个人的生活,但全家人会一起扛。
为了还债、为了给爹治病,当家庭出现财务危机时,一家人齐上阵。
父亲坐着轮椅也要想尽办法讨薪;
母亲工作之余还在打零工;
姐姐在工厂加班到半夜;
还在读高中的弟弟,帮别人代写情书赚钱;
阿太去寺庙卖香,还拿出自己攒的钱帮这个家渡过难关。
当渣男背叛姐姐选择和别人结婚时,一家三代组团去讨要说法。
父亲会说:没有交代的话,这事儿过不去。
母亲会直接甩凳子飞过去,弟弟也毫不犹豫往前冲。
看着慈祥的高龄阿太,会在啤酒瓶上点火吓唬渣男。
这种近乎本能的奔赴,比任何牺牲宣言都有说服力。
它用笨拙却实在的方式展现了:一家五口,不止是底线,也是彼此的依靠,这种依靠,很轻,却足以压住生活的秤。
当灯光暗下,《浪浪人生》的故事就像一阵此时此刻恰到好处的秋风,它不燥热,也不剧烈,却能把人身上的伤痕一点点抚平。
在这个国庆档里,没有比《浪浪人生》更适合全家一起看的电影了。
它没有用低俗的屎尿屁梗来强行逗你笑;
也没有用强行卖惨硬煽情来赚取我们的眼泪;
它的笑与泪,都源于你我最为熟知的,每个家庭里最为朴素的日常,在一帧帧故事里,将普通人打捞。
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,每个演员的演绎都已褪去表演的痕迹;
仿佛在那个海边小城里真的呼吸着这样一群人,他们的喜怒哀乐,一次次碰撞着荧幕前的我们,震荡出遥远的共鸣。
在共鸣之外,它又总在举重若轻地叩问着:关于生活的风浪,关于人生的态度,关于家,关于命,关于爱……
说实话,我很久没有见到这种“包装在家庭喜剧”之下,如此真诚的“态度电影”了。
在影片结束时,我的心是静的,也是满的。
我看到的,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的样本。它没想教我什么大道理,只是把生活本身,端到我们面前。
其实在今天,在很多或迷茫或焦虑的时刻,我总在寻找生活的去处。
诗人兰波说:生活在别处。
我也曾像兰波一样,幻想过一个更完美的“别处”、彼岸、远方。
但《浪浪人生》却让我看见,生活真正的诗意与力量,也许恰恰埋藏在“此处”:
在一家几口的最为朴实的饭桌上,在和亲人的羁绊里,在每一次不得不面临的困境中。
也许生活不在别处,生活就在这里,在一次次我们要面对的风浪里。
走出影院的时候,我脑海中还在回忆影片里父亲的那句“不要因为害怕风浪,就不敢出海”。
这不是一句空荡的大道理;
我听到了某种声音:
那是风浪的声音,也是生活的回响。
作者 / 小 红
编辑 / 奇 妙
设计 / JANE
注:图片来自电影《浪浪人生》
后台回复“加群”,进入读者粉丝群
笑浪来袭
暖意入心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